赵括“纸上谈兵”的成语华锋优配快线,已流传了两千多年,成为广为人知的历史典故。这个词语来源于哪个时期?它是如何逐渐传扬开来的呢?
在明朝时期,学者刘如孙在《湘南杂咏》中写到,“朝野犹夸纸上兵”,这句话便开始了“纸上谈兵”这一成语的传播。此后,这一词汇的意义逐渐被赋予了更深的历史寓意。
毛泽东曾多次强调,读史要保持怀疑的态度,要敢于质疑已有的历史定论。那么,赵括真的是像历史记载所说的那样,只会“纸上谈兵”吗?随着考古学家不断深入挖掘和研究,历史的面纱逐渐被揭开,许多人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。
许多历史资料中提到,赵国长平之战的惨败,主要归因于赵国当初决策失误,特别是决定接收上党郡这一举动。那赵国究竟该不该接收上党呢?
元代学者胡三省曾说:“秦有吞天下之心,使赵不受上党而秦得之,亦必据上党而攻赵。”上党地区地势较高,站在那里,秦国能够俯视赵国的发源地晋阳。上党是通往邯郸的门户,一旦被秦国占据,赵国将面临门户大开、危机四伏的局面。这样重要的战略要地,任何一方都希望占有。
展开剩余84%如果赵国不接受上党,等于拱手让给秦国,这样赵国将永远处于被动防御的局面,随时可能受到秦军的进攻。而一旦赵国占领了上党,便能够掌握有利地形,增强抵抗秦国的能力。尽管如此,赵王并未及时派遣赵军进驻上党,错失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的最佳时机。
然而,赵国真正的错误并不在于接收上党,而是既贪图上党的战略利益,又没有做好与秦国决战的准备和决心。秦赵之间的决战,本就无法避免。秦国有着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,而赵国则凭借强大的实力,阻挡了秦国东出六国的通道,成为秦国统一之路上的最大障碍。接收上党,仅仅是让这场战略决战的时机提前了而已。
不久后,秦国倾尽国力,派遣王龁将军攻占了上党。赵国的战略形势急转直下,面临秦军进攻,赵王并未及时做出应对。上党失守后,赵王才慌忙任命名将廉颇前去迎战。由于时间仓促,廉颇并未能充分部署战力。赵军在与秦军接触后,迅速败退。
为了稳住局势华锋优配快线,廉颇只得采取坚守不出的防守策略。但赵王未能清晰判断战局,接下来的一系列决策最终导致了赵国军队的覆灭。
赵国军队与秦军长期对峙,秦国担心东部各国联合起来与赵国合纵,便多次派遣使者进行外交游说。各国深知“唇亡齿寒”的道理,早已做好支援赵国的准备。然而,赵王在前线失利、国家困难重重时,却选择了向秦国求和,主动寻求与秦国的和平谈判,这无疑是与虎谋皮。
与此同时,楚国和魏国看到赵国已经向秦国发出求和信号后,也选择了保持中立,避免与秦国发生冲突。秦国还派人散布谣言,说:“秦之所恶,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。”此时,赵国的命运已经注定。
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,年轻时便热爱读书,尤其精通兵法。他多次随父亲出征,参与了不少战斗,许多军事功绩都属于他。在公元前280年,赵国攻打齐国,赵括提出通过释放俘虏、散粮送城等策略,成功攻占了由墨家弟子守卫的麦丘城。而在公元前270年,他则用挑拨离间的策略,成功击败了借道而来的秦军。
赵括为何敢担当大将军的位置呢?在赵武灵王进行“胡服骑射”改革后,赵国军队的骑兵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。赵国的骑兵在战国七雄中位居第二,成为了赵国的一大优势。在冷兵器时代,骑兵无疑是战争中的主力和中坚力量。赵括自信,认为自己能够击败秦国的王龁将军。
然而,赵括来到长平后,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:粮草严重不足。长平离赵国较近,按理说粮草应该不会成为问题,但赵国的粮食储备远远不足。秦国则因商鞅变法,掌握了广阔的粮食产地,拥有极大的资源优势。赵国则以农业和商业并举为主,粮食储备根本无法支撑长期战争。根据《史记》记载,赵国甚至不得不向齐国求粮,却被拒绝。
不仅如此,赵国的物资运输远不及秦国高效。秦军的运输路线利用了水路运输,大大提高了补给效率。而赵国则依赖陆路运输,效率较低,导致长期战斗的消耗对赵国更加致命。
赵括决定主动进攻,然而,赵王也下达了进攻的命令,赵赵决战即将爆发。此时,赵括如果知道秦军的将领已由王龁换为白起,他是否还敢继续进攻呢?
白起是战国时期的传奇名将,曾多次指挥秦军打败强敌,战功赫赫。赵括虽然是名将,但面对白起的指挥,仍显得过于年轻和缺乏经验。
此外,秦国的弩兵也成为了战斗中的关键武器。秦弩具备极强的杀伤力,其三棱带后翼的设计,使得箭矢更加精准、穿透力极强。相比之下,赵国的骑兵虽然强大,但面对秦国弩兵的威胁,显得捉襟见肘。
长平的地理条件也给了秦国弩兵巨大的优势。长平地区地形复杂,四周都是山,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。赵军的骑兵受到限制,而秦军的弩兵占据高地,能够从上方精准射击。
赵括带领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冲击时,白起故意以小股部队佯败,引诱赵军进入包围圈。赵军进入山谷后,秦军的30,000名弩兵从两侧截断了赵军的退路,形成了绝对的包围。赵军在长时间的困境中,粮草耗尽,赵括也未能成功突围。最终,他带领精锐部队进行最后的突围,英勇殉国,或许至死也未曾知道自己的对手是白起。
长平之战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,但战争遗址依然留存下来。当地农民经常能在田地里挖掘出古代的戈头、箭头等遗物,吸引了无数历史学者和考古学家进行研究。在高平的老背坡,一具男性骨骼被发掘出来,腰间佩戴着一把将军佩剑。有人猜测,这很可能就是赵括的遗骸。
尽管赵括已经死去,赵国的军队也无力再战,最终投降了秦国。若没有秦国强大的弩兵支撑,长平大捷几乎不可想象。然而,历史并没有“假设”,这一切早已成为永恒的历史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